影片一开始,在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中,陈家的二儿子陈仁武(马晓伟饰)迎娶了美丽、贤惠的妻子——薛水莲(温玉娟饰),看到新媳妇的穿着和打扮,以及新的家具,争强好胜的大嫂强英(王书勤饰)的内心失去了平衡。本来对家庭和婆婆就有怨言的强英,看到小姑子仁芳(洪学敏饰)的男友龙刚(毛永明饰)送的涤纶绸布料误以为是婆婆(王玉梅饰)给买的,心理更加失衡,联合水莲向婆婆施压,而善良的水莲却劝阻大嫂不要斤斤计较。婆婆知道后,为了平衡家庭出现的这种不和谐因素,借钱为妯娌俩购买布料,被水莲发现后劝阻了婆婆,用自己绣花赚的钱为大嫂买了块布料。
小姑子仁芳性格心直口快,看不惯大嫂在家庭里强势的作风,矛盾日益加深。强英得到布料后觉得自己的争取和强势换来了胜利果实,更加变本加厉地对婆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向丈夫仁文(张亮饰)提出分家一事,懦弱的仁文毫无主见,只得任凭强英肆无忌惮地为达自己的目的而无计可施。在金田大叔(张复生饰)的主持下,陈家分家的事达成共识:母亲跟着老二仁武生活,爷爷(于绍康饰)跟着老大仁文生活,母亲说仁芳会挣工分,但仍需两个哥哥的照顾。水莲为了平衡家里的矛盾,顾全大局,含着眼泪把结婚买的大衣橱让给了大嫂。因分家一事,婆婆气得住了院。
在这场分家风波中,小姑子的针锋相对不屈不挠使强英心生不满,与邻居“呱呱鸟”(吴云芳饰)商议为仁芳找个远点的婆家嫁出去,拔掉这个眼中钉。强英私下活动,使龙刚对仁芳产生误会,两人闹起了别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场的爷爷回家吃饭,强英赶紧把一家人正在吃的饺子藏了起来,给爷爷吃的却是窝窝头。天真无邪的孩子看着老爷爷吃的是窝窝头,从厨柜里端出来一碗饺子。爷爷十分生气,冲着仁文呵斥一顿,卷起铺盖离开了家,羞愧难当的仁文打了强英一记耳光,强英自认委屈,跑回了娘家。
在兽医站工作的仁文只得一边工作一边带着俩孩子,很不方便。而住在娘家的强英也很挂念两个孩子,但其母亲(孙景路饰)却教唆强英不能随便回去,必须仁文亲自来叫。仁文忍无可忍,决定与强英离婚。晚上强英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家里养的猪死了、仁文抱着两个孩子不给她、仁芳堵在家门口不让她进去……梦醒后不顾母亲阻拦跑回了婆家。当她踏入陈家小院的时候,发现养的猪好好的,两个孩子在婆婆的照顾下,幸福甜蜜地躺在床上睡觉,水莲不计前嫌地在缝纫机前替强英赶工落下的活儿。良心发现的强英百感交集,看着水莲忙碌的背影热泪盈眶。
影片的结局是强英给大家承认了错误,宽厚的爷爷和仁慈的婆婆原谅了强英,龙刚和仁芳也在仁武的帮助下解除了误会,重归于好。欢天喜地的一家子吃着由强英包的饺子,陈家小院再次传来阵阵笑声。
这部影片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内容简单且普通,都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可就是这样一部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影片中人物并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基本上都是一家子人,看点和故事的发展主线是围绕家庭的矛盾展开的。影片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各有特点,性格鲜明:爷爷宽厚明理、婆婆慈祥软弱、强英争强好胜、水莲温婉善良、仁芳心直口快、仁文忠厚懦弱、仁武血气方刚,正是这些性格各异的家庭成员,在这个小院里上演了一幕幕喜剧、闹剧。影片以强烈对比的手法鞭策了强英在家中违背伦理道德,私心过重,虐待老人等不耻行为,同时也歌颂了以水莲为代表的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正义力量,这样对比的反差突显了人物的生动和真实。同时,影片还向我们展现了80年代初农村那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美丽画卷,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色彩渲染、镜头调度上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匠心独到。该片1981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获得第五届《大众电影》最佳故事片奖、荣誉奖、最佳音乐奖;1987年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故事片奖。
影片之所以贴近生活,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这要归功演职员们的共同努力,首先编剧辛显令功不可没。农村出身的辛显令有着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在70年代末经常深入山东一些地方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农村长期存在的问题,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通过观察,在辛显令的笔下出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深刻地探讨和揭露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导演赵焕章在50年代就开始了艺术创作,从演员到导演助理、副导演,单独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喜盈门》,大获成功后又导演了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咱们的牛百岁》,2020年11月28日,赵焕章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影片中饰演婆婆的王玉梅和饰演爷爷的于绍康都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有着深厚的表演经验和艺术功底,塑造的人物自然、真实、流畅。饰演大嫂的王书勤在角色的把握上精准到位,很有深度,虽然后来也参演许多角色,但都无法超越“大嫂”一角。饰演水莲的温玉娟、饰演仁武的马晓伟、饰演仁芳的洪学敏等都是当时的银幕新秀,虽然初出茅庐,但每个人对人物的塑造都是逼真、细腻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艺术形象。
说起农村题材电影,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社会的反响,《喜盈门》无疑是佼佼者,尽管在之前有《李双双》、《甜蜜的事业》等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影片,之后也推出了《月亮湾的笑声》、《赵钱孙李》、《陈焕生上城》等经典影片,但都没有达到《喜盈门》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力。不可否认,80年代是中国电影最为繁荣的时期,这期间各类题材作品百花齐放,农村题材影片也顺应民众的呼声,接连推出精品,由于这些影片镜头里的人物和场景非常贴近生活现实,被观众所喜闻乐见,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在这里有一份资料显示:导演赵焕章在影片完成后,作为答谢放映,带着留厂拷贝到与拍摄相关的上海、济南、平度等地巡回放映。他在放映时特意记了一下观众笑的次数:在上海放映时,观众笑了四五十次;济南观众的笑声是七八十次;再到烟台,笑声有一百多次;到了县城平度,笑声是一百二三十次;真正到了农村,笑声达到了一百七八十次。从这些真实的数字反映出农村电影市场的庞大,以及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岁月萦绕,一晃40年过去了,那些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农村喜剧电影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探索和追求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如今,华语电影的崛起和发展影响着世界电影文化市场的格局。在新时期,华语影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编导和制片公司破茧化蝶,以全新的面貌和活力展现出非凡的能力,相继推出各类题材爆款大片,占据着各个节假日的市场份额,使盘踞中国电影市场多年的好莱坞电影不得不选择性地避让华语电影的锋芒。这是中国电影的骄傲,也是东方文化的胜利。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所谓的大片会发现,没有一部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电影。有人会说:如今拍农村题材影片肯定会赔本赚吆喝。说得不假,在以商业利益为中心的时代,拍摄农村题材影片肯定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其实自商业电影出现后,也就是80年代末期,农村题材影片逐渐减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影片的编导和制片公司看重的是城镇的院线,为迎合城镇观众的口味,追求的是娱乐化、市场化的影片,对于广大的农村市场不再过多考虑,相对的农村题材电影很快就消失殆尽。即使国家在提出“三农问题”的时候,也鲜有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农村题材影片问世,很多的编剧、导演将目光投向了商业价值更高的娱乐电影。
《喜盈门》的成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是一个风清气正和谐共生的社会,很真实地讴歌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扎根于农村,与人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丰富的洞察力了解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才写出了脍炙人口、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农村题材电影剧本。在去年,为响应和宣传国家“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而拍摄了几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某电视台播放后反响平平。从内容上来看,缺乏思想内核,没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和人格魅力,剧本语言不够精炼,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也不够真实,一看这些剧就属于“命题作文”,交了作业草草了事。
真希望在新时代,在中国电影空前繁荣的今天,国家广电部门能够重视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引导更多的编导们多关注农村题材电影,踏实下来,扎根人民,写一写当前农村真实的人和事,体会一下农民的快乐和辛酸,艺术、客观地描绘新农村的新风尚和发展蓝图,再为广大农民朋友拍一部《喜盈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